譯聯(lián)10年翻譯品牌,20000家企業(yè)見證深圳翻譯公司
西方現(xiàn)代翻譯理論研究的一大特點,是把翻譯問題直接納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翻譯理論家們在現(xiàn)代語言學的結構理論、轉換生成理論、功能理論、話語理論以及信息理論的影響下,從比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義學、符號學、邏輯學、人類學和哲學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翻譯研究這個古老的課題試圖賦予新的含義,增添新的內(nèi)容,叢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論模式和翻譯技巧。奈達翻譯理論就是西方現(xiàn)代翻譯理論研究領域中的突出代表之一。
奈達是著名的美國翻譯理論家,1914年出生于美國中南部的俄克拉何馬城,1936年畢業(yè)于加利福尼亞大學,1939年獲南加利福尼亞火學希臘語《圣經(jīng)·新約》研究的碩士學位,1943年在著名現(xiàn)代結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等人的指導下獲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于1968年擔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并長期擔任過美國圣經(jīng)協(xié)會翻譯部執(zhí)行秘書。
奈達在其學術生涯中,從事過語言學、語義學、人類學、通訊工程學等方面的研究,還從事過《圣經(jīng)》的翻譯工作,精通多國文字,調(diào)查過100多種語言,尤其是非洲及拉美地區(qū)的一些小語種。自1946年至1982年5月,他共發(fā)表過文章180多篇,著作包括與人合作和編輯的著作27部。其事關于語言與翻譯理論的專著共11部,還出版了一部論文集。集中代表他的研究成果的,有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探索》、1969年與塔伯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1975年出版的《語義的成分分析》和《奈達論文集》 。
奈達的主要理論貢獻,在于他幫助創(chuàng)造了一種用新姿態(tài)對符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氣氛,以增進人類相互之問的語言交流和了解。他堅持認為任何能用一種語言表達的東西,都能夠用另外一種語言來表達,語言之間、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對等語,以恰當方式重新組織信息的形式和語義結構而進行交際.因此也就說明,某一特定民族對世界的認識能力,并不會因為該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結構“落后”而受到“限制”。
奈達以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為指南,采用描寫性而不是規(guī)范性方法,對翮譯研究的種種課題幾乎無所不包,對理論上和實踐中可能涉及的主要問題幾乎都進行過嚴肅認真的探討。本文對奈達的翻譯理論思想作綜述性的介紹,希望對我國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工作能起到參考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