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聯(lián)10年翻譯品牌,20000家企業(yè)見證深圳翻譯公司
翻譯不能沒有理念,就如人不能沒有信仰一樣。對待不同的翻譯理念,我們應該持怎樣一個態(tài)度呢?我們想,首先要有一個海納百川的胸懷。顯然,人們對翻譯的認識比以往更深刻了,視野更寬廣了,不再抱著“不信”或“不忠實”就“不是翻譯”的老觀念了。
綜觀上述中西不同時期的翻譯理念,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理念背后,實質(zhì)上反映的是兩大類研究,即翻譯的本體研究和翻譯的外部研究。所謂本體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語言本身的轉(zhuǎn)換問題,而外部研究則主要涉及影響語言轉(zhuǎn)換的其他關(guān)系。仔細比較同類研究中的不同理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只要認真從事過翻譯實踐和理論思考的人,其理念又是何等相似!有學者指出,嚴復的理論來自泰特勒;也有的學者指出,嚴復的“信、達、雅”三字可追溯到我國古代佛經(jīng)翻譯家支謙的《法句經(jīng)序》。實際上,英雄所見略同,或在兩者的交互啟發(fā)下提出自己的主張都是有可能的。
即使在不同大類的研究中,若再往深處看,總的來說,都是在研究翻譯中如何對待“原文”的問題。這里面又可分為對等的理念、再生的理念和實效的理念。對等理念的背后有一個假設(shè),即翻譯就是復制原文,所以,翻譯應盡可能存“真”;再生理念的背后也有一個假設(shè),即譯文是原文的“借尸還魂”,翻譯就是要讓作者及其意念在另一個時空里得到新的生命,
就如鋼琴演奏家憑借樂譜為當場的聽眾再度演繹一首作品。實效理念的背后則又有一一個完全不同的假設(shè),即翻譯是一項服務, 原文只是提供的不定形的“面團”。翻譯的成敗取決于消費者(委托人、.雇主等)的滿意程度,換言之,取決于是否達到某個具體的目的(如推銷商品、傳遞資訊、提供樂趣等)。這樣,忠實于原文的譯文未必是合乎要求的譯文,不忠實于原文的譯文又未必是不合乎要求的譯文。原來每一-種翻譯理念都有其自身的翻譯哲學。我們過去看重的只是第一種理念,懷疑的是第二種理念,而幾乎完全忽視的是第三種理念。
由此可見,任何一種翻譯理念以及翻譯技巧都是片面的,反映的只是局部真理”。因此,我們既要防止對某種理念的盲目崇拜,又要避免對某種理念的苛求。奈達的翻譯理論在我國的遭遇值得認真反省:起初是“言必稱奈達”,后來變成了“言必稱奈達理論之缺陷”。 現(xiàn)在的“操縱論”和“目的論”又似乎如日中天,不少人開口閉口就是“目的論”。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操縱論”和“目的論”關(guān)注的畢竟是翻譯的外部研究,主要起宏觀的指導作用。作為學習翻譯的學生,仍不能忽視以“忠實”為取向的翻譯訓練。
中國傳統(tǒng)譯論注重經(jīng)驗,講究悟性,見效于指導微觀實踐,西方當代譯論推崇實證,善用推演,成就在構(gòu)建宏觀理論,很難說孰優(yōu)孰劣,只能說各具功能。重要的是知其所長,為我所用,若能融合中西,繼往開來,定能使翻譯研究更上層樓!